2016-04-05 08:38:07 浏览数:0
“大地之子”的蓝色梦想
——记青岛农大扇贝育种专家、海归博士王春德教授
一件事,一辈子,对王春德而言,他的希望总在下一个良种……
“渤海红”成功繁育,让王春德实现了许多水产育种人一辈子也没实现的梦想。行里人都知道,育种需要不断优中选优,一个良种从杂交到最终过审,需要至少十余年,稍一走眼便会前功尽弃。在身边人纷纷向他祝贺时,王春德常常自我调侃道“到目前为止,我也就只做了一件事”。
王春德的这一件事,当然就是与扇贝有关的事。屈指算来,从选择做这件事开始,他已经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全用在了这一件事上。
青岛出生的王春德,对海边人从事水产养殖的苦与累有着最深刻的感受,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就毫不犹豫选择了当时还叫山东海洋学院的中国海洋大学,他立志通过自己所学为海边人做点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海湾扇贝的成功引种。从26个亲贝开始,在短短5年内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了一个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
从大四那年与张福绥院士第一次见面,王春德就下定了决心,这辈子就养扇贝了。
大学毕业,他就报考了张福绥院士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海洋所,在张先生的课题组继续从事贝类的研究工作。为了能更好地从事这一事业,1995年,他又考取了加拿大东海岸最著名的大学之一Dalhousie大学。在罗杰.克罗博士的实验室里,王春德初露锋芒,他发现雌激素在扇贝的生殖调控中起作用,并首次在无脊椎动物中克隆到了一个雌激素受体基因,而且还发现雌激素可以用于提高扇贝的产卵量。
就这样,王春德坚定地接过了导师张福绥院士的“接力棒”,当海湾扇贝种质严重退化,北方扇贝养殖不断萎缩时,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创造性地完成了海湾扇贝的“升级换代”。
有人说,王春德的这一重大突破,将给扇贝养殖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但王春德总说,他才刚刚起步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界,我们水产业需要继续向陆地农业学习,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海产品。”王春德常说,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距今约有3000多年,但是品种研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起初只是对部分养殖品种进行有意识的人工改良。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展养殖的水产生物种类超过300种,但绝大多数种类没有经过系统的遗传改良,与作物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一样,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良种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是水产养殖的第一环节。
但没有永远不衰退的良种,育种家的工作也永远没有尽头。王春德带领他的团队仍然在路上,青农黑贝、青农金贝、紫墨杂交扇贝……他们正在努力为全国的扇贝养殖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新品种,努力让杂交扇贝在各方面表现都更加优良,他们还要在新品种抗病上不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