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8 16:42:14 浏览数:0
1984年4月,为了确保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移交,邓小平向英国提出建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但英国不同意,认为1997年以前香港怎么办是英国的事,建立一个联络小组岂不成了中英“共管”?邓小平对英国外交大臣说,在过渡时期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一个机构怎么行?这个小组可以设立在香港而在香港、北京、伦敦轮流开会。由于在小组开会的地点上有了灵活性,照顾了英国的面子,所以英方同意谈判。但谈了3个月,英方还是不同意,说中国提出设立联络小组是要提前干预港府事务。这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放宽了灵活性,表示如果英方同意设立联络小组,该小组进驻香港的时间以及1997年后是否继续存在一段时间,都可以商量。这样一来,又照顾了英方的利益,使英方觉得也能“共管”一段。于是双方达成协议:联络小组1988年7月1日进港,2000年1月1日撤销。
1950年,邓小平作为第二野战军政委,担负着谋划和指挥进军西藏的重任。凭当时二野的实力,要从速解放西藏,易于反掌,但他并不性急,采取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他提出进军西藏的基本方针是“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指示进藏部队成立“政策研究室”,专门研究进军的政策问题;还制订了“进军守则”,要求进藏部队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萨尊重藏胞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强调“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的策略,避免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表现了战略家沉着、耐心、坚韧的性格。
“宜粗不宜细”是邓小平统战艺术的又一种风格。所谓“粗”,并非简单、粗糙,而是从大处着眼,举重若轻,抓方针、管大事、出主意,不被具体事务、细节问题纠缠。
在拨乱反正时期,需要平反的冤假错案和有待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实在太多了。如果事无巨细,一件件,一个个都去清算一番,何年何月才能扯清历史上那么多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这样就会把人民引向没完没了的纷争之中。邓小平一方面提出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强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宜粕不宜细”,引导人民不纠缠于历史旧帐,朝前看,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种粗线条的工作方法,体现了邓小平独特的个性和伟大政治家的战略视野。
邓小平还有一句名言:宜宽不宜窄。早在1950年2月,邓小平亲自拟定了与西藏地方当局和平谈判的10项政策。有的藏族代表人士看到后觉得这些政策太宽了些。邓小平说:“就是要宽一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骗你们的”。
1979年9月,邓小平谈到新时期统一战线时说:“统一战线的对象,清楚得很,顾名思义,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
1984年,邓小平在同外国人谈台湾问题时说:“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是不是同香港的一样?我说更宽。所谓更宽,就是除了解决香港问题的这些政策可以用于台湾以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邓小平的这一“宽”字术,内涵丰富,作用巨大。“宽”就是更大范围的联盟,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宽”的策略,已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不可低估的力量,它使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泱泱神州的大国风度,是伟大战略家广纳江河、包容宇宙的宽阔胸怀和宏伟气魄,是对新时期统一战线基本特征的艺术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