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10 08:30:00 浏览数:0
宋爱荣研究员,女,1952年8月出生,山东莱阳人,无党派人士,大学毕业,现为莱阳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蕈菌生物学及蕈菌产品学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菌物学会会员、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委员会委员、中国食用菌协会会员、第十届青岛市政协委员。
1975年8月从莱阳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至1976年1月;1976年1月—1979年1月在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系学习;1979年3月—1983年3月在莱阳农学院农业工程系任教;1983年3月—1983年12月在四川大学微生物系学习;1984年1月—1990年6月在莱阳农学院农学系从事微生物教学;1990年7月—1991年7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食用菌专业学习;1991年7月—1993年7月任山东食用菌场副场长;1993年8月—1997年8月在莱阳农学院食品科学系教学;1997年8月—2005年2月,在莱阳农学院植保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5年2月,在莱阳农学院生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研究。
该同志主要从事食、药用菌生物学及有效药用成分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16项,其中“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于2003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金针菇优良品种选育”、“平菇玉米立体种植高产技术开发研究”、“双孢菇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分别于1992年、1995年和199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塑料大棚袋栽香菇高产技术开发研究”1994年获中国农业部丰收杯,“神农三等奖”、“人工驯化新菌株--莱平PL-21”198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由她担任编剧的《玉米、平菇、木耳立体种植》科教片获中国农业部“神农奖”二等奖。在科研的基础上,先后参加国际会议7次,在国际会议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10篇,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选育食用菌和药用菌新品种6个。
研究开发的“灰树花发酵液多糖的提取技术”、“灰树花发酵液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灰树花发酵液多糖中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抗SARS病毒真菌的培养方法”、“一种多孔菌抗SARS病毒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制备方法”、“一种抗肝癌的张志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樟芝菌丝体中脂肪酸提取物及其应用”、“一种樟芝菌丝发酵提取物及应用”、“樟芝菌丝体发酵提取物在制备抗辐射损伤药物中的应用”等六项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工艺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课题已于2002年1月5日通过专家组鉴定,认为该课题研究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该技术于2002年4月11日以900万元人民币成功转让。“樟芝发酵全液活性物质的提取研究”课题于2005年10月8日通过专家组鉴定,认为该项目研究达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在研并主持的课题有: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灰树花发酵液多糖提取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生物多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真菌多糖抗冠状病毒的研究”;山东省教育厅“真菌多糖抗流感病毒的研究”。2003年新筛选的真菌MP—01菌株的提取物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体外抗SARS病毒药物筛选结果表明:该菌株提取物对SARS病毒具有完全抑制作用,并对正常细胞具有保护作用。2004年从药用真菌中筛选出又一个优良菌株,并进行了液体发酵和活性物质提取,该提取物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艾滋病检测中心体外抗艾滋病毒试验结果表明:新筛选的药用真菌新菌株MA—1216提取取对艾滋病急性感染株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治疗指数达159,且无毒无副作用。2002年,在东南亚地区爆发禽流感疫情后,课题主持人将提取的药用真菌活性物质,在农业部动物检测中心P3实验室进行了抗禽流感病毒药效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四个菌株的提取物对禽流感H5N1型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ARS-17菌株在体外抑制试验中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果,用药后十个小时,H5N1型病毒全部死亡。